太宰

ㄊㄞˋㄗㄞˇ

tài zǎi

解釋

周制,為統理百官的首長。 △冢宰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職官名:(1)周制,統理百官之長。秦、漢不置。晉改太師為太宰。南北朝時,廢置不一。隋後無此官,至宋徽宗時改尚書左僕射為太宰,不久即廢。明、清則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2)掌管飲食的官吏。《大戴禮記.保傅》:「青史氏之記曰:『……太宰持升而御戶右。』」北周.盧辯.注:「太宰,膳夫也。」《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又諸廟寢園食官令長丞,有廱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唐.顏師古.注:「太宰即是具食之官。」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太宰是中國古代官職,在不同的朝代職責和地位不同. “宰”作爲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責任是總管王家事務. 西周時開始設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領. 太宰的職責是“掌管國家的六種典籍,用來輔佐國王治理國家. ” 其中六種典籍是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見當時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當於後來的宰相或丞相. 但後來由於王室的衰落,太宰這個官職的重要性在春秋時期下降了許多,以致於被排除在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外. 參見周朝官制. 在秦朝時,太宰是負責皇帝飲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員. 參見秦朝官制. 在漢朝時,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職,但同周朝時的太宰職位大不相同,乃是輔佐主管宗廟禮儀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輔助官員. 參見西漢官制. 一直到晉朝,因避諱司馬師的名字,將太師改稱太宰,才恢復成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 宋朝宋徽宗政和改制,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爲太宰兼門下侍郎、以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爲少宰兼中書侍郎,充首相、次相. *周公旦:周朝周成王太宰 *宰孔:周朝周襄王太宰 *王子虎:周朝周襄王太宰 *師曠:春秋時期晉平公太宰 *鮑叔牙: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太宰 *田恆...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55f331f55df6c1b028177f7bc56e9c7e f085d22b97bcd3320315bd06fb3674613990f44a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