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

ㄕˋㄉㄚˋㄈㄨ

shì dà fū

解釋

舊稱擔任官職的人。古代凡是知書達禮的士大夫,都會受到大家的敬重。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舊稱在職居官的人。唐.韓愈〈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2.軍中的將士。舊時軍職中有大夫、士,故以士大夫泛指將士。《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列傳》:「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

3.士族。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羞務工伎。」《南史.卷三六.列傳.江夷》:「僧真喪氣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士大夫是傳統中國、朝鮮、越南、琉球等社會對具有一定聲望和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統稱. 官員選拔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及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基礎. 士大夫既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又是社會上層文化、藝術等的創造者和傳承者. 中國將人分爲貴族和平民,平民又分“士”、“農”、“工”和“商”四種. 「士人」,則是對讀書人的統稱. 既包括貴族(地主階層)中的讀書人,也包括沒有官銜的平民士人 . 士人屬於“勞心者”. 孟子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反映了這些地區傳統社會對“士人”身份的推崇. 「士大夫」一詞,由周代封建制度中「大夫」和「士」兩個稱號演變而成 . 「士」於殷商、西周時,和平時期任官吏,爭戰時為兵卒,文武相通. 戰國時期,全民皆兵,士人不復有保衛國家的責任,演變為文人、官僚性質,成為保衛文化學術尊嚴之士. 西漢前期,「士大夫」一詞主要指武人或軍官;其後士族興起,及至東漢,「士大夫」乃成為士族、官員、豪族的通稱. 士大夫屬統治階層,一般擁有官銜,出現確立科舉制的唐代,並在宋代取得穩固的社會地位. 經濟方面,士大夫多是地主,田地卻不是其必要條件. 士大夫的特...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3bb170d86d520560dc801f75aaff3b47 ef7a6c0949440f4b07edd8f3df0614d80df563b3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