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音

ㄏㄢˋㄧㄣ

hàn yīn

解釋

一種日語中讀漢字的發音。以隋、唐傳入日本的中國北方音為基礎,可作漢語音韻史研究材料。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漢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類,古代訓讀為「」. 漢音是公元八、九世紀的奈良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初期由遣唐使和留學僧從中原習得帶回日本的漢字音. 相對於通常的漢音,往往被稱為「新漢音」. 持統天皇從唐招徠續守言並聘為「音博士」,致力於漢音的推廣普及. 桓武天皇也於延曆11年(792年)頒佈了獎勵漢音使用的敕令,規定大學寮的儒學學生必須學習漢音. 對於佛教,在僧侶的考試中音博士也會進行以漢音誦讀經典的考查,不學漢音的僧侶不得前往中國. 漢音學習者認為吳音由來不明,且是有日本口音的不正統發音,以「吳音」的蔑稱稱呼之,而以漢音為正統發音. 儘管如此,在日常語中固定使用的吳音並未能被完全排除,直到江戶和明治時代漢音也未佔據絕對優勢. 江戶時代開始了以假名 達漢字音讀的「字音假名遣」研究,當時相對於日常使用的吳音,更具體系性的漢音被更加詳細的研究. 以字典和韻書為依據,絕大多數的漢字的漢音都被推定,幾乎沒有無法用漢音讀的字. 因此漢音取得了漢字音的核心地位,在明治時代導入西方科學和思想時成為了創造新譯語(和製漢語)的有力工具. 吳音的鼻音聲母在漢音中變為濁塞音或濁塞擦音,吳音的濁塞...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903c82597c500fb7a145e3f4ab3b54d6 ed8bb1295ab1353762e3b6faef83bc8deedee8bd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