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那

ㄔㄢˊㄋㄚˋ

chán nà

解釋

靜慮或思惟修。梵語dhyāna的音譯。指修行者高度集中精神,緣一對象或主題作思惟而達到定,這個過程稱為「禪那」。禪那按修習層次共分成四種,稱為「四禪」或「四靜慮」。在中國,禪那通常和定沒什麼區別,合為「禪定」一詞。《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三:「須菩提言:『般若波羅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禪那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密、檀那波羅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五下.滇遊日記三》:「師獨留正殿,無具無龕,澈夜禪那不休。」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禪那(ध्यान,झान,),又譯為馱那演那,佛教術語,意譯為思惟修或靜慮,在佛教經論中,專指四種色界定. 修行進入四種禪那的方法,為奢摩他與毘鉢舍那即止觀. 「禪那」這個詞源出婆羅門教《梨俱吠陀》,有心一境性含義的「禪那」出現於《奧義書》中,在後世的《瑜伽經》八支瑜伽中為第七支. 「禪那」廣泛用於沙門傳統各教派,在佛教中,為「三無漏學」與六度之一. 禪那與定,在日常用語中或被視為同義詞,但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 ,禪那專指能依之見道證沙門果的色界四種定,而欲界及無色界諸定,不能兼具「斷結」及「正觀」 ,一般不稱為禪那. 漢傳佛教概念禪,和禪定的禪,皆源自於禪那的簡稱,但隨著發展,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思想體系,並開創了禪宗. 四種禪那的定義在《阿含經》中有固定文句,下為《法蘊論》的引述: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天道,令諸有情 ,未淨者淨,淨者鮮白 ,何等為四?謂: *有一類,離欲 、惡不善法 ,有尋 有伺 《雜阿含經·一二四七經》:「世尊告諸比丘:應當專心方便,隨時思惟三相,云何為三?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 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則於是處,其心下劣;若復一...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e06e71a61119c6d7bd4eebc960c99373 e9b1d9c2e2259fcefdb4982486eff575035f9d1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