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jìng nàn
1.安危定難,使國家的局勢穩定。《晉書.卷一○○.杜弢傳》:「進宜為國思靖難之略,退與舊交措枉直之正,不亦綽然有餘裕乎!」
2.明惠帝建文初,用齊泰、黃子澄謀,削諸藩權。帝季父燕王棣,以黃、齊為奸人,舉兵反,號稱為「靖難」。攻戰三年,遂陷京師,自立為帝,史稱明成祖。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時發生的一場因削藩引發的爭奪皇位的內戰.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與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實則由燕王作最高領導,而寧王是被迫加入)為首的藩王共同反叛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戰爭持續近三年. 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燕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朝廷軍隊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 . 建文帝失蹤後下落不明,朱棣登上帝位,是爲永樂皇帝.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及子孫的統治,便大封宗室二十五人為藩王,駐守全國各地. 這些藩王雖然沒有封地的管治權,但擁有護衛軍隊,少者有三千人,多者至一萬九千人,駐守北方邊境的九位邊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軍權更大,如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 不過,在繼承人問題上,朱元璋所立太子朱標早逝. 皇太孫朱允炆是諸王之姪,感到難以制約各叔父們的勢力. 加上諸王擁有軍權,對他構成潛在威脅,便有削藩之意. 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f2ee30adcf9c5a44e6acca77d3573d86 | e7135cf6c7567155a0ef5582c97c390bf260faf2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