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星體

ㄌㄟˋㄒㄧㄥㄊㄧˇ

lèi xīng tǐ

解釋

遙遠星系的明亮核心。早年發現時影像呈星點狀,但光譜卻和恆星截然不同,故稱為「類星體」。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類星體 (英語:quasar,也以QSO或quasi-stellar object為人所知)是極度明亮的活躍星系核(AGN,active galactic nucleus). 大多數星系的核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從百萬至數十億太陽質量不等. 在類星體和其它形式的活躍星系核,黑洞被氣態的吸積盤環繞著. 當吸積盤中的氣體朝向黑洞墬落,能量就會以電磁輻射的形式釋放出來. 這些輻射被觀測到,發現它可以跨越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等電磁頻譜的波長. 類星體輻射的功率非常巨大:最強大的類星體的光度超過1041 瓦特,是普通星系,例如銀河系,的數千倍 . 類星體這個名詞源自於準恆星狀電波源(quasi-stellar[star-like] radio source)的縮寫,因為在1950年代發現這種天體時,被認定為未知物理源的電波發射源,當在可見光的照相圖中篩檢出來時,它們類似可見光的星狀微弱光點. 類星體的高解析影像,特別是哈伯太空望遠鏡,已經證明類星體是發生在星系的中心,一些類星體的宿主星系是強烈的交互作用星系或中的星系 . 與其它類型的活躍星系核,類星體的觀...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195e301a0001c15e7e61c0b29abe4db e626b0c6014fa00f0a089a757ac49dc07d721777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