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下

ㄇㄣˊㄒㄧㄚˋ

mén xià

解釋

1.拜某人為師,成為某人的弟子。《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周學監拿了他三張銀票,回去見了王總教,先探口氣,說他同鄉某人,怎樣仰慕,怎樣孝敬,要拜投門下的意思。」

2.投靠世族的食客。《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三國演義》第六回:「今錢糧缺少,洛陽富戶極多,可籍沒入官。但是袁紹等門下,殺其宗黨而抄其家貲,必得巨萬。」

3.職官名。南朝齊時,稱侍中為「門下」。

4.對人的敬稱。《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倘得門下做個盟主,可擇日便離開,沿途殺掠回去。」《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第四出》:「門下其聲甚清,其韻又美。」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門下省,是中國從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負責審查國家的重要詔令. 高麗王朝亦有設置. 唐高宗時曾一度改稱東臺;武則天時稱鸞臺;唐玄宗時一度稱黃門省. 門下省,後漢嘉平六年謂之侍中寺. 《晉志》曰:「給事黃門侍郎,與侍中俱管門下眾事. 」或謂之門下省. 門下省是中央政權體系中的三省之一,主要負責審查詔令內容. 除門下省以外,還有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的中書省,以及負責執行國家重要政令的尚書省. 其中,中書省和門下省爲決策機構,尚書省則爲執行機構. 門下省長官在隋朝稱爲納言,唐朝改叫侍中,門下侍郎副之. 門下省內設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拾遺等官,掌規諫. 不過,唐代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開始向二省、一省轉變. 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職能逐漸趨向混同合一. 有宋一代,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混同爲一省.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 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則不復置. 明初沿襲元制,由中書省統六部,但1380年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 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acf385aa451dbd1b0b86ac0537869acc e6239b496a6d1561cf92dbfe02a600b550d43795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