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箏

ㄑㄧㄣˊㄓㄥ

qín zhēng

解釋

樂器名,彈弦樂器。形如瑟,相傳為秦人蒙恬所造。參見「古箏」條。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古箏,又稱箏、秦箏 ,中國撥絃樂器,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 古箏的形制爲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二十五絃箏爲最多(分瑟爲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爲二十一弦. 一說為象其音色 ,一說來自二人爭奪樂器的故事 . 古箏在春秋時期的秦國已經存在 ,用於原始的舞樂. 漢時,箏為 的琴身加裝至5弦而成 . 唐朝初年(公元7世紀)有軋箏的記載,證由擊弦樂器轉變為撥弦樂器 ,並發展至13弦,接近現代古箏芻形 . 南宋時,軋箏易名“蓁”,7弦箏和13弦同時被使用 ,而13弦箏多用於民間 . 清以後廣用13弦箏而未有7弦箏 箏體爲木製空盒,呈扁長方形,面版有弧度突出. 弦兩端搭在山口上,左山口呈S形,右嶽山爲平直. 左側為箏尾,或稱鳳尾,有弦釘以固定琴絃,右側有螺絲釘,可以調節弦張力來控制音高;中間有稱為雁柱的琴碼支撐琴絃,移動琴碼也可調音. 箏的弦數因地域流派不一,最常見爲21弦箏,另有16弦箏、26弦箏等,因流派不同而有尼龍鋼弦、鋼弦、絲絃等. 古箏的高音弦...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d61e7d0310186696c8b3e6b8b7291109 e3efe9d66e44cac39108eb6dad115ee64a6d0e4d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