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

ㄐㄧㄥㄐㄩˋ

jīng jù

解釋

→國劇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流行於北平的劇種。參見「國劇」條。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京劇(又稱京戲),北京舊稱北平,因此在中華民國曾有一段時間又被稱爲平劇,是中國戲曲劇種之一. 分佈地以北京爲中心,遍佈全國. 京劇在十九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 ,並吸收了秦腔 、崑曲 、梆子、弋陽腔 等藝術的優點,在北京形成的.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 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爲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爲中國國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來自南方的四個徽劇戲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稱爲四大徽班)陸續來到北京,史稱“徽班進京”. 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爲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 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 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班”、“春臺班”和“和春班”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崑劇逐漸衰落,崑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大量湖廣地區演員進京表演,帶來了漢調(楚調、西皮),造成劇團的大融合,許多漢調藝人,加入徽班,與徽班同臺演出,形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7290ac3996a596968a157004ab9b774d e28ab948fb67ec13caeb011243d0777208cbec25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