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盟運動

ㄅㄨˋㄐㄧㄝˊㄇㄥˊㄩㄣˋㄉㄨㄥˋ

bù jié méng yùn dòng

解釋

冷戰時期成立的鬆散國際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埃及、南斯拉夫等新興國家領袖提出不結盟主義,對外採行中立主義,拒絕加入西方集團與共產集團,其目的是為增加第三世界與西方、共產兩集團抗衡的力量,於西元一九六一年九月召開第一次不結盟運動高峰會。冷戰結束後,不結盟運動雖已失去原有目標,但仍持續運作;西元二○一二年時舉行第十六次不結盟運動高峰會時,有一百二十國代表團參與。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不結盟運動是一個擁有120個成員國和17個觀察員國的鬆散國際組織 . 它成立於冷戰時期,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 聯合國中有三分之二的會員是該組織的成員國,全球約55%的人口也生活在不結盟運動國家. 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到目前爲止已經在前南斯拉夫、埃及、贊比亞、阿爾及利亞、斯里蘭卡、古巴、印度、津巴布韋、印尼、哥倫比亞、南非、馬來西亞、塞爾維亞、委內瑞拉和阿塞拜疆舉行會議. “不結盟”一詞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斯里蘭卡發表的一場演說中. 尼赫魯將一年前中國總理周恩來爲處理中印兩國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 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作爲“不結盟運動”的基礎. 之後在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上,與會的29個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願意捲入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而將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自主、消除貧窮和經濟發展作爲自己的目標. 萬隆會議是不結盟運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956年7月,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在南斯拉夫舉行會議...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01103365e1b476cdca99d58352413b2 e0b6f8f8c50ec9f3cb290f693dfa61400beb9d50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