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士

ㄍㄨㄥˋㄕˋ

gòng shì

解釋

科舉會試及第,但未經殿試的讀書人。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貢士,指明清兩朝科舉制度之中試者,明代主要用來指代舉人,清代則專指會試中式尚未殿試的舉人. 先秦時指諸侯推薦給周天子之士 . 漢朝指封國或郡縣推舉之孝廉 . 唐、宋時稱州府科舉鄉貢、鄉舉中試者鄉貢士. 韓愈說:“常觀於皇都,每年貢士至千餘人. ” ,到了大和九年(835年),中書門下奏稱:“每年貢士,嘗僅千人. ” . 明代時稱舉人為貢士、清時,則專指會試錄取者統稱貢士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前十名稱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稱為「會魁」. 貢士經殿試決定出身等第,即成為進士. 因北宋之後殿試依慣例不黜落貢士,僅決定進士名次,故一般習慣於會試考中後即稱進士. 亦有部分會試中試者因各種原因無法參加殿試,故終其一生都是貢士. *《清史稿》卷一百八·志八十三·選舉三 *《大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 *宮崎市定『科挙』(中央公論社、1963年) *會試 *殿試 *明代會元列表 *清代會元列表...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3c9bca78d45426e4ca7d7fec893a306d dd2b46a6deff7d143a9cc9d8fe11e0b30c8e5953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