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

ㄍㄨㄛˊ

guó shī

解釋

1.國家的軍隊。《左傳.襄公十八年》:「子殿國師,齊之辱也。」

2.一國的師表。《後漢書.卷二七.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趙典》:「公卿復表典篤學博聞,宜備國師。」

3.王莽時設立的官名。《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少阿、羲和、京兆尹紅休侯劉歆為國師,嘉新公。」

4.六朝時稱國子監祭酒為「國師」。《梁書.卷四一.列傳.王承》:「三世為國師,前代未之有也,當世以為榮。」

5.古代帝王對學德兼備的高僧所給予的尊稱。《景德傳燈錄.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禪師》:「時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與國師試驗,三藏纔見師,便禮拜立於右邊。」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國師,一如帝師,爲古代天子帝王封賜德學兼備僧人與宗教人士的尊號. 據《佛祖統紀》卷三十八說,南北朝時代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年),詔高僧法常入宮講《涅盤經》,尊爲國師. 因此高僧獲得國師稱號,一般以北齊時代(550年—577年)法常爲始. 不過這種國師的稱號,在印度早已存在. 公元1009年,李公蘊爲報答擁立之功,封僧萬行爲國師. 佛教東傳之後,西域亦有此稱,傳至西夏,以國師兼功德司正. 而元代則十分寵信喇嘛,對於喇嘛特賜或追諡爲帝師、國師、三藏國師、灌頂國師者,不勝枚舉. 有些國師,兼有政治的權力. 最著名的即八思巴. 元世祖忽必烈於中統元年(1260年)以八思巴(1235年—1280年)爲國師,授以玉印,統釋教. 十年後(1270年)又將其封爲帝師、大寶法王. 明清兩代雖保留國師尊號,但受賜者及其禮遇已遠不如元代,僅爲宗教官員. 明代對管理西藏地方的僧人首領也稱爲國師,秩五品,賜銀印,三年一貢,並許其依律呼畢勒罕轉世承襲. 清康熙44年康熙帝封章嘉呼圖克圖爲國師,管理內蒙古地區的藏傳佛教事務. * 大紹正宗國師─弁長,淨土宗第二祖. 鎮西派之祖. 聖光房. * 普...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d20916b3434e7c2a8c9e70303857adde daf4524a3021c8402b7cf49ac74823dcb7b0dfd1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