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符

ㄩˊㄈㄨˊ

yú fú

解釋

唐時用為憑信的魚形符節,以木或銅製成。唐.陸龜蒙〈送董少卿遊茅山〉詩:「將隨羽節朝珠闕,曾佩魚符管赤城。」也稱為「魚書」。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魚袋是中國、日本、朝鮮、越南一種官員配飾. 它始於唐朝,按《宋史·輿服志》:“其制自唐始,蓋以爲符契也. 其始曰魚符...因盛以袋,故曰魚袋” . 魚袋在中國至明朝時廢除 ,在朝鮮始於新羅,歷經高麗王朝,至朝鮮王朝時廢除,在越南則出現在李朝、陳朝. 在日本,至今仍用於一些宮廷或皇室相關儀式,如日本天皇即位及賀茂祭等,儀式人員穿著束帶時會佩魚袋. 按《事物紀原·魚袋》記載,魚袋制度其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張岱在《夜航船·日用部》中說即是將魚符放在皮革袋子(古稱“韋”)裏,曹魏時改爲龜形,到了唐高宗時才成爲魚形,用絲製袋子. 其制為:“三品以上,其飾金,五品以上,其飾銀”. 如《唐會要》說在高宗咸亨三年五月三日,“始令京官四品、五品職事佩銀魚”. 其作用主要是在官員出入宮門時驗證其身份 . 武則天時曾改回原來的龜形,但旋即又恢復魚形. 如久視元年十月十三曾定三品以上用金,四品用銀,五品用銅. 神龍初年時不限品軼,“賜紫(紫色服飾)則給金魚,賜緋(緋色服飾)則給銀魚”. 宋朝基本沿襲唐朝制度,但也有創新,如宋仁宗又加用玉製,宋神宗時曾賜予岐、嘉二王玉魚及玉帶. 《懶真子》的説法是宋...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b629914d5f7476ccbf562f0061d9d474 da66835f716c6547966f1e55bab11730625bef15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