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

ㄆㄧˊㄆㄚˊ

pí pá

解釋

樂器名。中國的彈撥樂器。以桐木製成,琴身為半梨形,琴頸向後彎曲,琴桿與琴面上設四至六相,九至二十四品、四弦。今晚在國家音樂廳有場琵琶獨奏會。 ◎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的. 「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批,引手為把」(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批把」(琵琶).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 中國琵琶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日本琵琶、朝鮮琵琶、越南琵琶和琉球琵琶. 琵琶的起源不詳,其外型與魯特琴、及烏德琴類似,可能源自共同的祖先. 中國古代記錄對它的起源有多種猜測,杜摯認為源自秦朝末年 ;劉熙認為這種樂器起源自遊牧的胡人 ,可能是自中亞或西亞傳入;一說來自烏孫 . 在漢朝時已經成為中國常見樂器,在魏晉南北朝之前,琵琶可以用來泛指所有彈撥樂器. 最常見的琵琶為直頸,現在的阮咸即脫胎自琵琶. 在唐代時,由龜茲傳入曲頸琵琶. 現代的琵琶為改良後的曲項琵琶,在明朝定型. 琵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爲名也. ”意即批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ㄆㄧˊ˙ㄆㄚ

pí pa

解釋

樂器名,彈撥樂器。又稱枇杷。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之最基本的彈撥技巧。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的總稱。秦代人民根據圓的形式創出直柄、圓形音箱的彈撥樂器,至秦漢不斷改進,定型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彈撥的樂器,為今阮弦之前身。西元四世紀,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傳入中原。唐、宋以來在這兩種琵琶基礎上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現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後彎曲,稱為曲項琵琶,今日常見有南管琵琶和國樂常使用的琵琶。琴桿與琴面上皆為四相四弦。除用於歌唱、曲藝、戲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於樂器的合奏、伴奏和獨奏。也稱為「鼙婆」。

重編國語辭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591273dd1efefe1affa158ff27fc73c6 d9c3fa4ed65532507b657aa5b9951b5b729dfa27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