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n chú
動物名。兩棲綱無尾目蟾蜍科。體型肥大,性遲緩,不能鳴。皮膚有疣,可分泌毒液。屬於冷血動物,常棲息於陰溼之地。例蟾蜍的毒液對人類並無大害,只是用來嚇阻小動物及昆蟲。 △癩蛤蟆、戚施、詹諸 ◎
1.動物名。兩棲綱無尾目蟾蜍科。體型肥大,性遲緩,不能鳴,常棲於陰溼之地。皮膚有疣,可分泌毒液。也稱為「癩蛤蟆」、「戚施」、「詹諸」。
2.語出《淮南子.精神》:「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後用為月亮的代稱。唐.劉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一拍〉:「幾回鴻雁來又去,腸斷蟾蜍虧復圓。」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月也你本細如弓一半兒蟾蜍,卻休明如鏡照三千世界。」
蟾蜍俗稱癩蛤蟆,又名“𧐶”(音同“戚”),是無尾目下的一類動物,大部分蟾蜍耳後有毒腺,分泌毒性分泌物,可以製作中藥“蟾酥”,此外蟾蜍自然脫落的表衣膜即是中藥“材蟾衣”. 蟾蜍科的動物大約有250種,分佈在除了澳大利亞和馬達加斯加島等海島以外的全世界各地,目前澳大利亞也引入了蟾蜍. 雖然大部分蟾類生活在陸地上,棲身地洞內,但也有必鬚生活在水中或樹上的蟾類. 蟾蜍雖然在陸地生活,但產卵時必須找一個合適的水塘,雄性負責尋找合適的水體,雌性被其叫聲吸引,體外受精,卵在水中發育成蝌蚪. 以水藻爲食,成體捕食昆蟲、蝸牛等,一般爲夜行性動物,白天躲在泥洞、草叢裏,傍晚出來活動. 冬季在泥底冬眠. 負子蟾產卵帶彎曲到背上,將卵產於海綿狀背部軟化皮膚的小窩中孵化,經過蝌蚪階段,直到成爲幼體後才離開母體. 蟾蜍在很早之前就是藥引. 《本草綱目》載“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溼氣,殺蟲,爲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 ”沈約《宋書》載:“張收嘗為猘犬所傷. 食蝦蟆鱠而愈. ” 但蟾蜍亦有毒性,中毒者多因將蟾蜍誤作青蛙食用或煮食不當而中毒,進食蟾蜍的皮膚、肢爪、肝、卵巢或卵等也可發生中毒;有按民間...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bf927c4312da89e2c689ca6341b9a292 | d77a0177e4cb246391225dd39ffb33c37f260884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