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

ㄇㄢˊ˙ㄊㄡ

mán tou

解釋

一種用麵粉發酵蒸熟的食品。老王以賣饅頭維生。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包子。《水滸傳》第二七回:「大樹十字坡,客人誰敢那裡過?肥的切做饅頭餡,瘦的卻把去填河。」《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我雖然賣人肉饅頭,老公雖然做贊老子,到沒許多物事。」

2.今天專指一種無餡的麵食。相對於有餡的包子而言。如:「這家的山東大饅頭作得極好。」

相似詞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饅頭,中國傳統麵食,通常用以麵粉製成,將麪粉和水按比例混合發酵後(或拌入內餡)蒸製而成的食品. 華北地區稱為餑餑,關中、中原及江淮部分地區稱為饃,晉語、部分閩語地區也稱為饃饃等. 通常是半球形、長方體,大小從直徑4公分左右到直徑15公分左右均有. 其中,無餡的饅頭是多數中國北方人的主食. 漢朝時,由於磨已廣泛應用,蒸制的麵食也隨之流行於全中國各地,當時統稱為「餅」. “饅頭”一詞最早見於西晉束廣微 ,又稱“蒸餅” . 「饅頭」一詞出自三國蜀漢諸葛亮 . 當時諸葛亮率軍南渡瀘水以討孟獲. 根據當地的習俗,大軍渡江之前必須以人頭祭祀河神. 諸葛亮遂命人以白麵裹肉蒸熟,代替人頭投入江中. 諸葛亮將其命名為「蠻頭」,即蠻人之頭之意 ,江面原先浮癘瘴竟消散,大軍得以平安渡江,一說孤野會討喫討喝;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徵蜀時發明. 唐代以後,饅頭變小,稱“玉柱”、“灌漿” 、“饅役” 、“粳頭” . 在此之後無論有無餡心均統稱饅頭. 直到北宋纔出現包子這一稱呼,指代有餡的饅頭(用菜葉裹餡的菜包) ,而饅頭一詞本身則逐漸變成無餡製品的統稱. 現在蘇南及浙北地區,如上海、蘇州、杭州,仍將無...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a8aa71d7f915a0a715c3c1b7110e5d1 d5a74a7593679a3709186e50d56e89b0d9b0892e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