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ㄑㄧㄣˊㄑㄧㄤ

qín qiāng

解釋

1.一種流行於西北各省區的板腔體劇種。在同州梆子的基礎上,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而成為秦腔。也稱為「陝西梆子」。

2.北方梆子的統稱。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秦腔發源於1807年的清代陝西, 是漢語中原官話的戲曲曲種. 秦腔特色是以棗木梆子爲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象梆子聲)和亂彈,而梆子腔屬所謂四大聲腔. 陝西歷史上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戲曲先後被冠稱「秦腔」,歷史更悠久的那一種在後來易名「漢調二簧」,漢調二簧與本條目的秦腔毫無關係. 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全國的戲曲社廣受批鬥,秦腔大受打擊,如今殘存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老年人口. 目前對秦腔的斷代的共識,源自程硯秋在1950年代實地訪談秦腔藝人而得出的結論. 程硯秋寫道:「1780年前的秦腔,和1807年後的秦腔,雖然都是叫秦腔,但是並非一種秦腔,也就是說,有兩種戲劇,前後都曾盛行於西北,於是都被稱作秦腔. 」 棗文壽基於程硯秋的證據,進一步指出“後秦腔即現今流行西北地區的梆子秦腔;而前秦腔則被當地稱作漢調二黃、 土二黃”. 另外,有些學者昩於把幾種不同的陝西戲曲都當作是一種秦腔,而得出秦腔源自秦朝的謬論,此說的代表人是1949年王紹猷《秦腔記聞》:「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 清康熙年間,陝西涇陽...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6d8fe632ad555178a050e2d69ebf021a d4c2e5bfb25c778dcf64b207dc066ec588a5eb33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