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使

ㄌㄧㄢˊㄕˇ

lián shǐ

解釋

1.古代觀察使、按察使的通稱。唐.元稹《鶯鶯傳》:「廉使杜確將天子命以總戎節,令於軍,軍由是戢。」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見了這李廉使都眉南面北,多管是那相公每饑嗔的這飽喜,則為我無過犯難投宰相機。」

2.清廉的使臣。唐.劉長卿〈送李摯赴延陵令〉詩:「明君加印綬,廉使託惸嫠。」唐.司空圖〈故太子太師致仕盧公神道碑〉:「護軍劉重羔黨類豪侈,傲視廉使,橐奸黷貨,得以自專。」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廉使,是臺灣雲林縣虎尾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廉使裏東大半部. 臺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廉使地區為一街莊,稱為「廉使莊」,隸屬於大坵田堡. 該莊北與吳厝莊、三塊厝莊為鄰,東與埒內莊為鄰,南邊為五間厝莊,西南邊一小段與竹圍仔莊為界,西邊為北溪厝莊.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臺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莊隸屬於斗六廳. 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莊編入「大墩仔區」,隸屬於斗六廳. 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大墩仔區改隸屬於嘉義廳. 1920年(大正九年),全臺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莊改制為「廉使」大字,隸屬於臺南州虎尾郡虎尾莊. 1933年,虎尾莊升格為虎尾街. 戰後虎尾街改制為虎尾鎮,隸屬於臺南縣,大字亦改制為裏. 1950年10月,雲、嘉、南分治,虎尾鎮改隸屬雲林縣.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廉使、尾藔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此外,本地區尚有建國一村聚落. 縣道145號(清雲路、林森路)是埤頭至六腳鄉港尾寮的道路,大致以西北—東南走向由本地區北部邊界...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690073a4ebfe80cb98e9e609dcbac95 cf85c9b4668eccb99a7eb0ffc960d3592da922f0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