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qiàn fū
負繩拉船前進的人。《福惠全書.卷二九.郵政部.船夫車驢》:「其小差縴夫,例係沿途地方撥換。」也作「輓夫」。
縴夫是以體力拉動駁船為生的人. 昔日在長江、嘉陵江都有裸體的縴夫. 現代部份地區仍有以縴夫拉動船隻的做法 . 縴夫在俄語稱為бурлак,源於韃靼語bujdak,意思是「無家的」. 另一種說法指來自中古德語bûrlach (俄語稱為арте́ль),意思是以固定的繩索連成一隊工作. 縴夫出現於16世紀末葉—17世紀初葉的俄羅斯. 隨著貨物運輸的發達,縴夫亦日益普遍. 縴夫隊的首領稱為Водолив,以下分別是Дядя、Шишка (領頭的意思)、Косный (負責殿後). 隨工作時間分別兩種:有季節性的 (春季到秋季)和臨時性的. 他們在冬天不工作,因為俄國冬季河流結冰. 他們在冬天聚成арте́ль (通常4至6人,有時10至40人,最多可達150人):由於缺乏主顧,薪資最少,但至少比失業好. 到秋天工作完成就領取最後一份工資. 他們典型的象徵是帽子上放一隻匙子. 在沙俄時代,縴夫工作的路線包括伏爾加河線 (莫斯科往阿斯特拉罕)、白海線 (莫斯科往阿爾漢格爾斯克),以及烏克蘭的聶伯河. 縴夫的來自無地、少地的農民,女性亦有參加. 辛比爾斯克、薩拉托夫、薩馬拉、奔薩、坦波...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49987e91d2160205df183bddb2a0658e | ceed38250e223daf9a3ab901bb856f71e891d90e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