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chǔ gōng chǔ dé
楚王出遊時遺失了弓箭,卻不叫侍從去尋找,因為楚王認為他雖然在楚國丟了弓箭,但仍會由楚國人得到,並不算損失。見《孔子家語.卷二.好生》。後以楚弓楚得比喻利益不流失外溢。
楚弓楚得出自中國先秦時期流傳的“楚人失弓,楚人得之”的故事,後成爲成語,意思為雖然失去某物,但沒有落到外人手上. 後來儒家、道家、佛家都對故事作出評價,認爲楚弓楚得未能衝破狹隘的國家觀念. 楚弓楚得的故事應流傳於春秋戰國時期,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公孫龍子·跡府》,該書提到楚國的一位君主帶着“繁弱之弓”和“忘歸之矢”到雲夢澤打獵,卻把弓遺失了,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卻阻止了他們,說道:“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這則故事想表達出楚王胸襟廣大,但後來演變成為成語「楚弓楚得」. 故事雖提及楚王,但並未說明是哪一位楚王,《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甚至連楚王都未提及,只說是一個楚國人(荊人),劉向在《說苑·至公》一書中說楚王指楚共王,後來的《藝文類聚》“卷六十·軍器部”中又說弓是“烏號之弓”. 在清朝的《兒女英雄傳》中,該故事被概括爲“楚弓楚得”. 對楚弓楚得的故事,後來儒家、道家、佛家都有評價,立場往往是批評其具有侷限性. 儒家評論說不應拘泥於楚國,道家評論說不應拘泥於人,佛家評論說對弓、人、楚等概念都應超脫. 根據《公孫龍子》和《孔子家語》的記載,孔子聽到了楚弓楚得的...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e7f7d5b6e53fc23857ae3886baf69e9e | cc742226d3e4d99ee96b0b5be492b04ad210eb92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