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í lǐ
書名。十三經之一。漢儒稱為「禮經」,或單稱「禮」。漢代已殘闕,當時所傳有三本:戴德本、戴聖本、劉向別錄本。今通行本為鄭玄注、賈公彥疏之劉向別錄本,十七篇。論述冠、婚、射、喪、飲、祭等禮之儀節。其經文亦有今古文之別,高堂生所傳十七篇為今文,魯恭王得自孔宅者為古文,五十六篇,其十七篇與今文同,而字多異,十七篇外,則為逸禮。鄭玄注參用今古文二本。清.皮錫瑞《經學通論.三禮》:「漢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漢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也稱為「禮經」、「士禮」。
《儀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原稱為《禮》或《禮經》,內容記載著先秦的禮儀制度,其中以記載士人的禮儀為主. 秦代以前篇目不詳,漢代初期高堂生傳今文經《禮》十七篇,傳世至今. 漢景帝時魯恭王毀孔子舊宅得古文經《禮》五十六篇,其中有十七篇與今文經《禮》相同,餘下三十九篇大多亡佚,屬於逸《禮》. 《儀禮》與《周禮》、《禮記》,並稱「三禮」. 殷商、周朝時有名目繁多的典禮,素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稱,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禮》已不傳,只有高堂生能背誦 ,漢代只剩《儀禮》十七篇,分爲冠婚、朝聘、喪祭、射鄉等四類. 《儀禮》十七篇,除《士相見禮》、《大射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等四篇之外,其餘各篇之末都有“記”. 《喪服》一篇其下又有“傳”,相傳是孔子門人子夏所作. 漢代初只稱為《禮》,為禮的經,又稱“士禮” . 禮學家彭林先生分析說:“一般認爲,高堂生把《儀禮》傳給蕭奮,蕭奮傳給孟卿,孟卿傳給後蒼,後蒼傳給大戴(戴德)、小戴(戴聖)、慶普,這就是漢代的《禮》學的所謂五傳弟子. 但是,《史記·儒林傳》所記,在蕭奮之前還有徐氏,蕭奮之《...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0852c4b0ceae2414380a4867c02fccf9 | cc163b61cf5b48725fca8e1399c1c1db59068c1b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