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鬥

ㄆㄧㄉㄡˋ

pī dòu

解釋

批判鬥爭。如:「用理性的協商取代惡意的批鬥,是民主政治的表徵。」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批鬥,普遍指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政後,其中一項政治運動,「批鬥」意思類似「批判」或「批評」,但批鬥明顯帶有嚴重暴力和破壞,批鬥通常以團體形式進行,例如批判大會、遊街、“噴氣式”、武鬥、抄家、砸文物、 把其認為有違毛澤東思想及意旨的人或事公開,然後進行批判,當中包括文字批評、公開侮辱,破壞建築物或物件,傷害肢體等,甚至殺害亦極之普遍. 「批鬥」一詞後來亦被用於形容類似其他事項. 「批鬥」行動主要發生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即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間,由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肯定和默許,並由其支持者組成的紅衛兵執行. 批鬥對象定義並不清晰,而且相當隨意,因此被批鬥目標包括:前中國國民黨黨員、政府幹部、知識分子、地主、商人、道士、和尚、修女、教士、老人小孩,甚至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等、 文革期間連當權派也被公開批鬥,包括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 、原十大元帥中的彭德懷和賀龍等等.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即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間,受到波及的人不計其數,其中較為駭人聽聞的是大興縣. 自1966年8月27日至9月1日,大興縣的13個公社、48個大...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afab67d630d0c5c42fb42c6d9f81dc4 cbf5a8435cc86926253454acda10c25fc872a3b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