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讀

ㄌㄧˋㄉㄨˊ

lì dú

解釋

古代韓國由漢字組成的一套音節符號。七世紀時為韓國僧人所創。也作「吏道」、「吏吐」。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吏讀(北韓讀作:리두,南韓讀作:이두),是以漢字表記朝鮮語(韓語)的一種方法. 別名有吏頭、吏書、吏道、吏刀、吏吐等. 三國時代開始使用,直至西元十九世紀末. 是研究古代朝鮮語的資料之一. 廣義上吏讀又包含「鄉札」、「口訣」等,指代所有使用漢字紀錄朝鮮語的方法. 狹義上指「吏讀文」中使用的朝鮮語的漢字表記法. 「吏讀文」主要指官府的行政文書中使用漢字表記的散文,而類似文體的民間文章也可稱為「吏讀文」. 此處主要敘述狹義的「吏讀」. 吏讀的形成時期尚不明確,但據推測大致始於三國時代,至統一新羅時代確立. 有的文獻資料記載吏讀為新羅人薛聰所創,但並無充足的證據證明此事,薛聰可能僅為當時的表記法的整理者. 吏讀文之中名詞、動詞詞根等實義部分使用漢字,表示語法功能的部分主要使用吏讀. 但名詞、動詞部分也有使用吏讀的例子. 朝鮮半島剛傳入漢字的一段時間使用正規的漢文,但其後出現了按朝鮮語語序排列漢字的「誓記體」(서기체)模擬漢文. 可以認為在此種模擬漢文中補充語法要素後,即形成吏讀. 吏讀之中出現的漢字讀法主要是從古代傳承的習慣讀法,但也存在不同於中世朝鮮語的吏讀特有的讀法.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87b17c23c384575c1319f28f2ef89980 c9090d5929b39360a8f82ba1012a1833f6632131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