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ǒ nà
樂器名。一種吹奏樂器。外形為木製管身,由細漸粗,上開八孔。木管上端為一細銅管,細銅管前端可套以葦製哨子。木管末端套接一個喇叭形的銅管。音色高亢宏亮。例每逢喜慶節日,嗩吶是我國民間最常用的樂器之一。 ◎
樂器名,吹管樂器。古觱篥之屬,本回族樂器,原名「蘇爾奈」。以木管為身,由細漸粗,上開八孔。木管上端為一細銅管,細銅管前端可套以蘆葦製哨子。木管下端承接一個銅質的喇叭口。音色高亢宏亮。今常見於北管、客家八音。現代國樂合奏與獨奏,常分為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等不同調性嗩吶。
嗩吶是一種雙簧管樂器,也叫嗩奈、蘇爾奈、金口角、號笛,在閩東語、粵語、閩南語、潮語中稱為「的禾」(粵拼︰Di1 Daa2; 啲打)、「吹」、臺語中稱為「鼓吹」(白話字:kó͘-chhoe/kó͘-chhe). 傳統嗩吶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椎環節狀形,上端裝有帶蘆葦材質的「哨子」(簧片、哨片)的木管,下端套着一個銅製喇叭口稱為「碗」. 現代加鍵嗩吶的外型則更像交響樂團中的雙簧管. 盧克萊修在《物性論》中寫道,“最早教會居民吹蘆笛的,是西風在蘆葦空莖中的哨聲. ”盛產蘆葦的地區,多有管樂器出現. 波斯西南部及東南部的丘陵湖泊地帶,北方里海沿岸諸省,就是多產蘆葦的地方. 嗩吶誕生於阿契美尼德時期. 《列王紀》在描寫伊朗與圖蘭兩軍交戰、鼓角齊鳴時,嗩吶也頻繁出現. 西晉時期即傳入新疆,在克孜爾石窟寺的壁畫中就有嗩吶演奏的繪畫,後元朝時由波斯傳入中原,開始在民間流傳. 明清以來民間經常使用. 嗩吶(Sorna)波斯語寫作:sūrnāy,sūr意爲強音(strong),nāy意爲笛子,是一種多用於聚會宴飲等歡快熱鬧場合的別種“蘆笛”. 現代國樂團流行使用經過改良的嗩吶,按...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8a9698411e74b96c17b5ab79c23f841c | c41fb24e2e998b81331cee7b45bb2a5358396362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