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屨

ㄅㄠㄐㄩˋ

bāo jù

解釋

居喪時所穿的草鞋。《禮記.曲禮下》:「苞屨扱衽厭冠,不入公門。」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草鞋,或稱草,是用草繩編成的涼鞋,常以香蒲、稻草等作為編織材料. 由於材料價格低廉,是古代老百姓常穿的鞋子. 草鞋古稱跂蹻,漢朝時從日本傳入,居喪時所穿的草鞋則稱苞屨,用芒草編的則稱芒鞋,直至1950年代初解放鞋流行後,草鞋才漸漸淡出老百姓的生活. 芒鞋也是傳統漢傳佛教僧侶經常穿著的服飾,釋暢懷稱通常只能穿三星期即損毀,不過由於草滿山都是,毋需成本,爛了再織就是了. 後來社會發展至有僧服承辦商,不再穿草鞋,但僧服承辦商仍保留草鞋的涼鞋式既設計,所以僧鞋都有六個洞,美其名為「羅漢鞋」,但釋暢懷表示佛教本無這名相,十八羅漢殿的羅漢,也沒有一個是穿所謂「羅漢鞋」的. 再後來,有人衍生出這樣的解讀──羅漢鞋的六個洞代表六入(一說六度),低頭看見自己穿著這對鞋在腳上,代表「看破放得下」. 日本人發明的一種鞋,習慣上會把腳尖稍微突出於鞋的前端,當然這並非明文規定. 朝鮮半島古代常民或以下階層及軍人多穿草鞋. 琉球傳統的草鞋稱為三板,上至國王下至奴婢都穿著,上層社會人士所穿的三板有皮革緝邊. 德國黑森林地區也有穿草鞋(德語:Strohschuh)的傳統,與東亞...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0b8612cd78c34a4221636f7555fd7d3c c1dce361b00dc75b46812b7fb99219dbc5a5e68e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