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陀洹

ㄒㄩㄊㄨㄛˊㄏㄨㄢˊ

xū tuó huán

解釋

佛教修行者入聖道的果位之一。為聲聞乘初果。證得須陀洹的人必不再投生三惡道,並且決定將會解脫輪迴。須陀洹可分須陀洹向和須陀洹果。須陀洹向是指已入聖道,但還未達須陀洹果的境界。《大智度論》卷三:「彌勒佛隨眾心,為說種種法,有人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也作「預流」。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須陀洹(,),又譯為須陀桓、須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缽囊等,義譯預入、溝港、至流、預流、入流等,佛教術語,是佛的四雙八輩弟子中的最初位階,上座部和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都設沙門四果中的果位. 須陀洹(Sotapanna)是由sota(意為河流),與āpanna(進入者、勝者),合成,字面意義為進入河流者、於河流中的勝者. 釋迦牟尼佛以河流來比喻八正道 ,遵行八正道即是入流. 能夠入流的要素(入流支)有四個: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以及遵行正法(法、次法向) . 遵行以上四者,就能夠成就向須陀洹. 成就四不壞信,就可證須陀洹果 . 證初果的先決條件是四預流支: # 親近善士 # 聽聞佛法 # 內正思惟 # 法次法向(依循正確的修道次第) 因此成就四不壞信者,就證得須陀洹果. 須陀洹果與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無漏學中的戒行圓滿 ,雖尚不能夠永遠脫離輪迴,但已永遠不會墜落至三惡道,在於人、天中,至多往返投生七次,就可以究竟解脫 ,因此又稱七有. 在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經》中說, 要得到須陀洹果,要修行五根,斷三結 . 在巴利聖典中, 初果的質素是:「那些斷除了三結的比丘,...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51f1c01c8454e49bf20766a992177a9 bee3a6049827ff1f1544cf9d80b3c393bb3389d3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