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àn shēng zài lù
到處充滿了怨恨的聲音。形容群眾普遍怨恨、不滿。《舊唐書.卷一○一.張廷珪傳》:「州縣徵輸,星火逼迫,或謀計靡所,或鬻賣以充,怨聲載路,和氣未洽。」也作「怨聲滿道」。
義參「怨聲載道」。見「怨聲載道」條。
此處所列為「怨聲載道」之典源,提供參考。《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李固)出為廣漢雒令,至白水關,解印綬,還漢中,杜門不交人事。歲中,梁商請為從事中郎。……固欲令商先正風化,退辭高滿,乃奏記曰:「《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貶無駭以閉利門,夫義路閉則利門開,利門開則義路閉也。前孝安皇帝1>內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周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2>,天下紛然3>,怨聲滿道。朝廷初立,頗存清靜,未能數年,稍復墮損。左右黨進者,日有遷拜4>,守死善道者,滯涸窮路5>,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注解〕(1)孝安皇帝:劉祜(西元94∼125),年僅十三時,鄧太后立其為帝,鄧太后臨朝,在位二十年卒,年三十二歲。廟號恭宗,諡號孝安皇帝。(2)署用非次:任用人才、指派官吏沒有適當的標準。(3)紛然:雜亂的樣子。(4)日有遷拜:指不斷獲得升遷的機會。拜,任命官職。(5)滯涸窮路:指沒有獲得賞識而陷入困境。
此處所列為「怨聲載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載,東漢末年由於外戚和宦官政爭,造成當時朝野動盪不安,東漢的國運也搖搖欲墜。漢和帝死後,出生才百餘天的殤帝即位,不久即夭折,於是鄧太后與其兄弟鄧騭迎立年僅十三歲的安帝,但大權仍掌握在鄧太后手中。鄧太后死後,安帝親政,鄧氏一門立刻遭到貶黜,但安帝又援引其母家耿氏及妻家閻氏掌握大權。安帝死後,閻氏立年幼的北鄉侯為少帝,不久即病死。這時對於外戚干政早已心生不滿的宦官們,便趁機發動政變,殺掉閻氏一門及其同黨,擁立順帝。但順帝即位後,政權並未回到皇帝手中,實權仍由皇后的父親大將軍梁商掌握。梁商見到政局敗壞,民間災異四起,想要整頓朝政,於是四處延攬有才德之士。李固是當時有名的文人,博學多才,有氣節操守,不同流合汙,多次辭退朝廷的徵用。他曾縱論時弊,建議皇帝應該壓制外戚、罷退宦官、用人唯才,但沒有受到採納,於是便到漢中隱居起來。這次梁商請他出來為官,李固希望梁商能夠先端正朝廷風氣,於是又上書說道:「安帝在位的時侯,任用外戚小人,他們公開地收受賄賂,任用人才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天下才會紛擾不已,路上都充滿了百姓抱怨的聲音。希望將軍能夠以天下為憂,崇尚儉省,用人唯才,才是救國之道。」但是梁商卻沒有接納李固的建議。這段話的原文「天下紛然,怨聲滿道」,後來演變出「怨聲載道」這句成語,用來形容群眾普遍的怨恨和不滿。
01.《舊唐書.卷一○一.張廷珪列傳》:「州縣徵輸,星火逼迫,或謀計靡所,或鬻賣以充,怨聲載路,和氣未洽。」
MD5 | SHA1 |
---|---|
0ce13a71e5a2d5a1845e00cde71e3ee3 | bc39d98a04bd05b3ce6317b454da111eca62fe10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