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改革

ㄏㄢˋㄗˋㄍㄞˇㄍㄜˊ

hàn zì gǎi gé

解釋

中共語文政策之一。中共以學習、使用漢字困難、費時為由,提出漢字拼音化的目標,並透過「漢字簡化」、「漢語拼音」二方案的制定,逐漸進行其所謂「漢字改革」。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漢字改革包含簡化字問題、漢字拉丁化問題、規範漢字使用問題. 漢字改革的主要出發點是漢字過於複雜,認讀學習時間長. 爭論的主要體現是“漢字落後論”和“漢字優越論”. 1935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共三百二十四字,現代人所謂“簡體字”,大多指的是這份字表中所列出的簡體字,但遭部分人士如戴季陶反對. 1936年國民政府下令不必推行“簡體字”,此後主張簡體字者仍繼續推動漢字簡化方案,但未獲國民政府同意實施. 1949年初,國語羅馬字的創始人之一黎錦熙給吳玉章寫信並當面交換對文字改革的見解. 1949年8月25日,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請示當前文字改革工作指導原則:“根據文字應當力求科學化、國際化、大衆化的原則,中國文字應改成拼音文字,並以改成羅馬字的,也就是拉丁化的拼音爲好,不要注音字母式拼音與日本假名式拼音. ”毛澤東把信批覆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 1949年8月28日,吳玉章等在華北大學舉行了文字改革協會第三次發起人會議,新增胡喬木、聶真爲發起人. 1949年9月1日,毛澤東指定吳玉章、成仿吾、范文瀾、馬敘倫、郭沫若、沈雁冰(筆名茅盾)等共同組織中國文字...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04a4b9ef5ae170fb6753f39a7b6b3707 bbd66d2542c2bf11d762a805eaa20da373f7176d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