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人

ㄌㄤˋㄖㄣˊ

làng rén

解釋

日本幕府時代,德川家管轄六十個藩,各藩主門上養有許多武士,後藩主互鬥,被滅藩的門下武士失去封祿、離開主家,成為失業或無業的武士,便稱為「浪人」。這部電影是描寫日本浪人的故事。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行蹤無定,到處流浪的人。如:「他自稱國際浪人,時常在世界各國漫遊。」唐.柳宗元〈李赤傳〉:「李赤,江湖浪人也。」

2.日本幕府時代,德川管轄六十個藩,各藩主門下養有許多武士,後藩主互鬥,被滅藩的門下武士失去封祿、離開主家,成為失業或無業的武士,便稱為「浪人」。如:「他手持武士刀,十足像個東瀛浪人。」

相似詞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浪人一詞,在古代是指離開登錄的戶籍地去他國流浪的人,也稱“浮浪”. 語出《隋書·食貨志》:“其無貫之人,不樂州縣編戶者,謂之浮浪人. ” 浪人不分身份,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浪人. 江戶時代中期開始把牢人稱為浪人,但正確來說牢人和浪人並非完全同義. 牢人一詞,是指離開主家(或者失去主家)失去俸祿的人,只指在室町時代到江戶時代期間存在主從關係的武士;換言之,牢人一詞有著身份限制. 江戶時代開始後,戰亂逐漸平息,因為或其他原因而向各地流浪的牢人激增,自此才把流浪他國的牢人稱為浪人. 大化革新之時,建立班田、戶籍制度. 公民擅離本貫者,稱為浮浪人. 天武天皇六年九月庚申朔己丑詔:「凡浮浪人其送本土者,猶復還到,則彼此並科課役. 」 在武士作為封建領主的鎌倉時代及室町時代,浪人一詞指失去領地和職位的流浪人. 在該時代,即便成為浪人,因為各地頻發小規模的戰亂,所以地方大名有招收戰鬥人員的需求,因此上找尋新的主家的機會並不少. 同時,因為治安惡化,也有浪人結黨割據成為土匪或引發暴動. 該時代的浪人更貼近與“浮浪”,雖然有“牢人”的稱呼,但是牢人一詞成為固定的身份用語是在室町幕府後期. 進入戰國時...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55599f88c363494a1ff704733cfe99d9 baa522ef7ddd9dbbda4386a65986378d69a07906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