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花鼓

ㄈㄥˋㄧㄤˊㄏㄨㄚㄍㄨˇ

fèng yáng huā gǔ

解釋

流行於安徽的民間歌舞。由明代一種秧歌發展而成,最早產生於鳳陽。今之表演者背著花鼓,兩手執竹枝做成的鼓鍵敲擊,配合舞步,邊敲邊唱。節奏鮮明,舞姿輕盈。這次校慶,高年級的女同學所表演的鳳陽花鼓歌舞,舞姿曼妙,十分精彩。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流行於安徽的民間歌舞。由明代一種秧歌發展而成,最早產生於鳳陽。今之表演者背著花鼓,兩手執竹枝做成的鼓鍵敲擊,配合舞步,邊敲邊唱。節奏鮮明,舞姿輕盈。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鳳陽花鼓》是一首來自中國安徽省的民歌,在明清時代很流行,此歌是一首民間小調. 其中一首歌詞中講述安徽省鳳陽縣於明朝初期居民生活的苦況,暗諷朱元璋未照顧故鄉的百姓,使他們無法在家鄉安身立命. 此說法值得商榷. 事實上朱元璋於建國之初即減免鳳陽十年徭賦,洪武十六年比照劉邦永免家鄉賦役 ,而且在明朝帝制社會鮮有人敢直諷「朱皇帝」. 清人趙翼《陔餘叢考》載:「江蘇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乞食. 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 其唱歌則曰:『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個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以爲被荒而逐食也,然年不荒亦來乞食如故. 」乞食版的鳳陽花鼓第一次見於文獻是在號稱盛世的乾隆年間,戲曲劇本選輯《綴白裘》,而明代實行「路引」管制戶口流動,因可得知土壤不算貧瘠的合肥鳳陽(鳳廬等地),在所謂康乾盛世,因皇帝十數次南遊江南,兼巡輔鳳廬諸府的漕運總督加派稅額討好滿足皇帝,老百姓不堪負荷,出外要飯都要出了習慣. 香港歌手汪明荃1978年有粵語版,收入《山歌情誼長》專輯. 1994年鄭秀文在TVB劇集《大頭綠衣鬥殭屍》劇中有演唱粵語版. 此亦為香港街頭歌...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d934951100a3012bc62a153fa4192949 ba24fcfea025f39df20fdb41abf33dc29f0428cf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