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

ㄇㄨˋㄩˊ

mù yú

解釋

一種佛教法器。相傳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擊之以警戒僧眾應當晝夜思道。形制有二:一為挺直魚形,用來提示用餐或集眾、警眾,懸掛在寺院走廊上。一為圓狀魚形,誦經時所用,放在案上。明、清以來,民間音樂和潮劇、粵劇中也常用到木魚,使木魚除用作法器外兼具樂器功能。一踏入寺裡,耳裡即傳來陣陣木魚聲。 ◎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一種佛教法器。相傳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擊之以警戒僧眾應晝夜思道。形制有二:一為挺直魚形,用來粥飯或集眾、警眾,懸掛在寺院走廊上。一為圓狀魚形,誦經時所用,放在案上。明、清以來,民間音樂和潮劇、粵劇中常用到木魚。使木魚除法器外兼具樂器功能。唐.司空圖〈上陌梯寺懷舊僧〉詩:「松日明金像,山風響木魚。」《水滸傳》第四五回:「若怕五更睡著了,不知省覺,卻那裡尋得一個報曉的頭陀,買他來後門頭大敲木魚,高聲叫佛,便好出去。」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木魚是一種木製的敲擊樂器,常見的團魚形木魚形狀為類近拳頭狀的圓球體,中間部份為空心,以作為聲音共振和擴音之用. 圓球體一邊留有音孔,作用和小提琴的F型孔相同,都是讓經擴音後的聲音可以傳開;另一邊則另加上長而扁的外邊,以方便用手或固定在支撐架上. 演奏方法以利用鼓棍或小木鎚,敲打樂器外側的共鳴區以發出聲響. 木魚的尺寸可有不同大小,體積越大音高越低. 「木魚」在唐玄宗時期即用於道教法器,《歷代崇道記》記載,衢州建觀穿地得一魚,可長三尺,其狀似鐵 ,微帶紫碧色,又如青石,光瑩雕雋,殆非人功所能也,叩之甚響,其魚亦不能名,遣使進貢,帝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 此外,佛教中「木魚」之名最早見於唐代懷海禪師《敕修清規》之中:「木魚,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 」 由於木魚在道教禮儀中是其中一樣重要的樂器及法器,在唐朝時期,佛教亦有所借鑑. 在亞洲國家的宮觀、寺廟中,都很容易找到體積較大的木魚,用於較隆重的儀式唸經等場合,另外較小體積的,則常於一般早晚或晚課時使用. 在廟宇中使用的木魚,會以厚軟墊置妥,便能保持木魚的共振. 木魚在民間音樂與國樂的敲擊樂器中亦都...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b1552a3f4a38f76565645262e350265e ba0f02fec885285bf1af1cb2717ebddbaf23c202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