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

ㄐㄧㄥㄩㄣˋㄉㄚˋㄍㄨˇ

jīng yùn dà gǔ

解釋

流行於大陸河北、東北、華東地區的一種曲藝。以木板大鼓結合清音子弟書,並吸收平劇、梆子及其他說唱藝術等發展而成。起初多演唱長篇,後主要演唱短篇,只唱不說。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唱腔主要有起板、平腔、快板等。一人演唱,自擊鼓、板,以三弦、四胡、琵琶等為伴奏樂器。因自清代起流行於北平、天津二地,故也稱為「京津大鼓」。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京韻大鼓是中國曲藝曲種之一,起源於河北省滄州、河間地區,形成於京津兩地. 之後,劉寶全在演奏京韻大鼓時以北京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創制新腔,故稱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是清朝末年由河北省滄州、河間地區流行的木板大鼓經改革後而來. 流行於河北省及中國東北、華東地區. 木板大鼓因演唱者多帶保定、滄州口音,故又名怯大鼓. 主要說唱中篇、長篇大書,兼唱短段. 木板大鼓的唱腔是板腔體,伴奏樂器僅有鼓和板,傳入北京後,伴奏增加了三絃.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後,正式統一定名爲“京韻大鼓”. 怯大鼓的代表人物是劉寶全. 劉寶全對怯大鼓進行革新,以京韻京白演唱短段曲目,吸取各種戲曲、雜曲的曲調,借鑑京劇“刀槍架”式及唱腔,用三絃伴奏結合唱腔. 劉寶全、白雲鵬、張筱軒分別形成了劉派、白派、張派這三大流派. 後來又出現了“少白派”(白鳳鳴)、“駱派”(駱玉笙). 京韻大鼓的唱詞基本爲七字句. 每篇唱詞約140-150句. 用韻以北京十三轍爲準,每個唱段大多一韻到底. 基本唱腔有慢板、緊慢板. 京韻大鼓唱說兼顧. 表演爲一人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又出現雙唱形式),自擊鼓板;主要伴奏爲三人分別操大三絃、四...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a4a549b5d95bdd2459ca751aeda3854c ba04d04567c2016a050cdc024ee6eb1c9f65262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