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ào hǔ lí shān
比喻用計誘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趁機行事,達成目的。例調虎離山之計
引誘老虎離開有利於他的山頭形勢。比喻用計誘使對方離開他的據點,以便趁機行事,達成目的。《西遊記》第五三回:「先頭來,我被鉤了兩下,未得水去。纔然來,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九命奇冤》第三六回:「至於爵興,喜來二個,當時是用調虎離山之計,暫時把他調開。」
引誘老虎離開牠盤踞的山頭。比喻用計誘使對方離開他的據點,以便趁機行事,達成目的。※語或出《西遊記》第五三回。△「賺虎離窩」
※《西遊記》第五三回卻說那沙和尚提著吊桶,闖進門去,只見那道人在井邊攩住道:「你是甚人,敢來取水!」沙僧放下吊桶,取出降妖寶杖,不對話,著頭便打。那道人躲閃不及,把左臂膊打折,道人倒在地下掙命。沙僧罵道:「我要打殺你這孽畜,怎奈你是個人身!我還憐你,饒你去罷!讓我打水!」那道人叫天叫地的,爬到後面去了。沙僧卻纔將吊桶向井中滿滿的打了一吊桶水,走出庵門,駕起雲霧,望著行者喊道:「大哥,我已取了水去也!饒他罷!饒他罷!」大聖聽得,方纔使鐵棒支住鉤子道:「我本待斬盡殺絕,爭奈你不曾犯法;二來看你令兄牛魔王的情上。先頭來,我被鉤了兩下,未得水去。纔然來,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老孫若肯拿出本事來打你,莫說你是一個甚麼如意真仙,就是再有幾個,也打死了。正是打死不如放生,且饒你教你活幾年耳。已後再有取水者,切不可勒掯他。」那妖仙不識好歹,演一演,就來鉤腳;被大聖閃過鉤頭,趕上前,喝聲「休走!」那妖仙措手不及,推了一個蹼辣,掙扎不起。大聖奪過如意鉤來,折為兩段;總拿著又一抉,抉作四段,擲之於地道:「潑孽畜!再敢無禮麼?」那妖仙戰戰兢兢,忍辱無言。這大聖笑呵呵,駕雲而起。
「調虎離山」指引誘老虎離開盤踞的山頭,藉機進入此山。此成語見於《西遊記》。《西遊記》第五三回中,提到唐三藏一行人西行取經時,唐三藏因誤飲子母河照胎泉的水,腹痛成胎,於是孫悟空來到一處寺廟,想要求得一碗落胎泉水治師父的病。但寺廟內的道人因與唐僧一行人有冤仇,不願意讓他取水。孫悟空於是叫沙和尚當他的助手,再一次來到寺廟。因有過之前一次失敗的經驗,孫悟空就想出一個方法,先把那個道人引出寺廟爭戰,沙和尚再趁著二人交戰的機會,探井取水。這個方法果然奏效,沙和尚已取了水,此時孫悟空正想趕盡殺絕,但沙和尚卻喊道:「饒了他吧!」孫悟空一聽,就告訴如意真仙,這次用「調虎離山」的計策,已經順利取了水,且念在他之前不曾犯法,於是就放了他一馬,並且警告他以後再有人來取水,不可以再有要挾、勒索的行為。後來「調虎離山」就用來比喻用計誘使對方離開他的據點,以便趁機行事,達成目的。
01.《西遊記》第五三回:「先頭來,我被鉤了兩下,未得水去。纔然來,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源)02.明.無名氏《英烈傳》第一三回:「太祖顧徐達曰:『此君弼調虎離山之計,引我入湖,頓兵圍繞,奈何,奈何!』」03.《封神演義》第八八回:「取城只用哪吒、雷震子足矣。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調虎離山計,一戰成功。」04.《九命奇冤》第三六回:「至於爵興、喜來二個,當時是用調虎離山之計,暫時把他調開,又怕他聞風遠颺,所以不等大人駕到,先移提回來,以備歸案的。」05.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八.妒律》:「一副狠心辣手,早定調虎離山,拔去眼釘,推入火坑,辱當罏而不惜。」
【語義說明】比喻用計誘使對方離開他的據點,以便趁機行事,達成目的。
【使用類別】用在「計策奸巧」的表述上。
【例句】<01>為了不讓他礙事,大夥決定用調虎離山計把他支開,好讓計畫順利進行。<02>二次大戰中,因為盟軍使用調虎離山之計,才能順利地在諾曼第登陸成功。<03>我這是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將敵人誘騙出來後,再用主力直搗巢穴。<04>等他追趕一段路段,才警覺這是賊人的調虎離山,急奔返家,桌上寶物果然已失。<05>由於這個巧妙的調虎離山計,削弱了敵人大本營的兵力,使他順利達成了這次進擊的任務。
調虎離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五計 原文爲:「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連. 」(等到自然條件對敵方不利時再去圍困它,用人爲的假象去誘騙它. 向前進攻有危險,那就想辦法讓敵人反過來攻我. ) 強敵佔據地利等於強上加強,當敵人失去地利再行消滅,則更爲有利. 調虎離山之計,關鍵在“調”字,目的是要虎“離山”. “調”要做的巧妙、靈活,陰真示假,既要讓“虎”離山,又不致弄假成真,讓“虎”反咬一口. ...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9b61b1758e844a45ea3a8eb2bdea096d | b4a657fc2937478884303f1b11ceb6c6b382e6c3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