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míng jiào
名分與教化。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與倫常道德為準則的禮法。《管子.山至數》:「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通於天下,而奪於其下,何數也。」《晉書.卷四九.阮籍傳》:「見司徒王戎,戎問曰:『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時人謂之『三語掾』。」
禮教,即禮儀教化,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樂文化,因其重視名份,又稱名教,即以名為教. 禮教思想誕生於西周時期,其本質上是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對性別、倫理、生活方式等的禮儀控制,伴隨着宗法制,統治影響着中華文明三千年之久. 對名教系統的破壞行為稱為「僭越」. 《孔子家語》稱“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 凌廷堪說:“上古聖王所以治民者,後世聖賢之所以教民者,一禮字而已”. 魏晉時“名教”泛指整個社會人倫秩序. 宋人袁燮《又乞歸田裡第一奏》:“公論弗容,士友交謫,皆以為名教罪人,臣實懼也. ” 僭越就是指做出超越自身階級應有的行為,儒家認為這樣會破壞名教系統. 最經典也最常見諸典籍的「僭越」就是指顛覆國家政權正統,自立為皇帝的人,比如王莽和袁術等人(實際上袁術的僭越並非稱帝). 其他具體的僭越行為有擁有大量兵馬刀甲(不符合身份或詔命者)、私造皇宮和皇帝用品(車乘、冠服、稱號)等. 中國歷史中把商人置放「士農工商」之末商人的錢和權再大,也不能超越皇家,為皇家服務的士大夫地位最高,而把「投機者」的商人置於農民及工匠之下. 所以貴族通常不會與商人家庭通婚. 明太祖朱元璋甚至頒令,商人只許穿...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1e7c1a171aa83d4776796ef113d1209c | b0965901395560b7bfc70719afee75b6b80130ed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