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 yè zhī qiū
看見一片落葉便知道秋天已經到了。比喻由局部的、細小的徵兆,就可以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語本《淮南子.說山》。例前人說一葉知秋,眼看局勢不對,還是趁早打算的好!
比喻由局部的、細小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語本《淮南子.說山》:「以小明大,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也作「落葉知秋」、「葉落知秋」。
看見一片葉子落下,就知道秋天的來臨。比喻由細微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語本《淮南子.說山》。
《淮南子.說山》
嘗一臠1>肉,知一鑊2>之味;懸羽與炭,而知燥溼之氣: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3>;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論遠。三人比肩,不能外出戶;一人相隨,可以通天下。足蹍地而為跡,暴行而為影,此易而難。〔注解〕(1)臠:音ㄌㄨㄢˊ,切成塊狀的肉。(2)鑊:音ㄏㄨㄛˋ,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鍋。(3)暮:晚。
《淮南子》是漢淮南王劉安集門下食客所編寫的一本書,內容多為道家思想,並雜揉先秦各家的學說,世為雜家之代表。其中〈說山〉一篇裡,有一段說明事物可由近觀遠、以小看大的道理,例如只要嚐一塊鍋裡的肉,就可以知道整鍋的味道如何;懸掛羽毛和木炭,就可以看出空氣中溼度高低變化;看見一片葉子落下,可以推知秋天已經來臨,一年快到了盡頭;看到瓶裡的水結冰,就知道天氣有多麼寒冷。後來「一葉知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由細微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01.宋.趙長卿〈品令.情難託〉詞:「情難託。離愁重、悄愁沒處安著。那堪更、一葉知秋後,天色兒、漸冷落。」02.宋.強幼安《唐子西文錄》:「唐人有詩云:『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03.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一二.梧葉報秋》:「按:一葉知秋,雖古有此說,然安能應聲飛落?」
【語義說明】比喻由細微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使用類別】用在「由小觀大」的表述上。
【例句】<01>領導人應該具備有一葉知秋的敏銳觀察力。<02>他是個睿智的長者,能一葉知秋,洞燭機先。<03>智者對於世事的體認,往往是由微觀著,一葉知秋。<04>雖然這是件小事,卻能一葉知秋,反映出許多值得重視的問題。<05>這件小事豈可忽視?要知一葉知秋。因此我必須密切注意後續發展。<06>這件事情才剛發生,但老李已經預料到將來會造成大麻煩,正是所謂一葉知秋啊!<07>這次促銷活動,業績不如從前,一葉知秋,也許是到了我們該加強新商品研發的時刻了。
《一葉知秋——清華大學1968年“百日大武鬥”》,唐少傑著,內容是清華大學百日大武鬥及其前後的清華大學文革歷史,以及相關分析. 2003年出版. * 陶世龍認爲本書史實考訂粗疏,“對清華大學紅教工及陶德堅等核心成員仍在沿用文革中誣陷不實之詞. ” * 徐友漁:《一葉知秋》“從時間維度立意,說的是清華大學百日大武鬥預示了文革中整個紅衛兵造反運動的衰落. ”“也是空間上的濃縮”,“從清華可以看到全國. ”“這本書以理性的口氣和分析的方法講述了一個悲劇,這遠遠不止是清華人的悲劇,它是文革這幕大悲劇的縮影. ” * 徐海亮:“可能是中國第一次出版的由學者撰寫的,一個大學文化革命回憶與研究專著. ”“成功地把握了清華文化革命中最根本的一些典型性問題. 其關鍵就在於清華文革涉及到當時中共政權的最高層,觸動到文革理論與實踐的一些根本的問題”. “較為成功地介紹了清華大學以造反學生為主體的三年(計二十五個月)文革運動”. ...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c4052314e00ac5a50070fafaf2ff0207 | ae96fa312168b34cde7235edf2c5cc41b4d2394a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