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

ㄏㄜˊㄘˊㄍㄨㄥˋㄓㄣˋ

hé cí gòng zhèn

解釋

分子中原子核吸收了無線電頻率輻射後,改變其自轉的方向。這種核及無線電輻射間的作用,稱為「核磁共振」。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基於原子尺度的量子磁物理性質. 具有奇數質子或中子的核子,具有內在的性質:核自旋,自旋角動量. 核自旋產生磁矩. NMR觀測原子的方法,是將樣品置於外加強大的磁場下,現代的儀器通常採用低溫超導磁鐵. 核自旋本身的磁場,在外加磁場下重新排列,大多數核自旋會處於低能態. 我們額外施加電磁場來干涉低能態的核自旋轉向高能態,再回到平衡態便會釋放出射頻,這就是NMR訊號. 利用這樣的過程,可以進行分子科學的研究,如分子結構、動態等. 1930年代,伊西多·拉比發現在磁場中的原子核會沿磁場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無線電波之後,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發生翻轉. 這是人類關於原子核與磁場以及外加射頻場相互作用的最早認識. 由於這項研究,拉比於194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6年,費利克斯·布洛赫和愛德華·珀塞爾發現,將具有奇數個核子(包括質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於磁場中,再施加以特定頻率的射頻場,就會發生原子核吸收射頻場能量的現象,這就是人們最初對核磁共振現象的認識. 爲此他們兩人獲得了195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bac43e0a50faff2167cdcab446e8a2df ad8cdc095b162d78540372f73ed446894567456d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