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漢劇

ㄍㄨㄤˇㄉㄨㄥㄏㄢˋㄐㄩˋ

guǎng dōng hàn jù

解釋

流行於廣東的梅縣地區、潮汕部分地區和福建西南部的劇種。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腔調,伴奏則兼取粵東地區民間音樂,加以變化發展。也稱為「興梅漢戲」、「外江戲」。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漢劇(也稱廣東漢劇、閩西漢劇)是一種傳統客家戲劇,舊稱“亂彈”、“外江戲”和“興梅漢戲”,被譽爲“南國牡丹”,是廣東省的三大劇種之一,也是客家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品種之一. 該劇種主要流行於粵東、閩西、贛南等地部分客家地區,演繹以中原地區的古調爲準,發音近似於現在的普通話. 漢劇,原名“外江戲”或“興梅漢戲”,又稱“亂彈”,在晚清被諸多舉人士紳崇爲雅樂. 1933年,汕頭公益國樂社出版社刊《公益社樂劇月刊》,主要介紹外江戲劇目、漢樂曲調、潮州音樂等相關資訊 . 作爲刊物主編的埔籍學者錢熱儲,在內文《漢劇提綱》中,提及此劇種似有創自漢口之可能,遂倡議並將其定名作“漢劇” . 其源流始祖說法不一,有稱“來自徽班” 、“源於湖北漢劇” 、或是“秦戲班底”等等. 但據現有資料記載和考證,當數與湖南祁陽戲(亦稱“楚南戲”)關係密切. 漢劇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 清光緒年間至中華民國前期,外江戲在潮州的上流社會唄崇爲雅樂. 自三慶徽班進京爲乾隆祝壽後,講官話的戲劇在廣東受到官府器重,也爲士紳文人所推崇. 普通百姓認爲看官戲是有身份的象徵,故稱之爲“雅樂”,受到平民的追捧. 廣州地區和潮汕地區...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41828ca9aae5e40ca95b38946f4355f4 acda7061f8a2bd71d3b88d715176d5133aedcb8a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