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劇

ㄇㄧㄣˊㄐㄩˋ

mín jù

解釋

流行於大陸地區福建省、閩南方言地區和臺灣的劇種。從明末開始發展至今,在發展過程中曾受徽劇和京劇等的影響。主要伴奏樂器有梆笛、二胡及嗩吶等,所使用的曲調則有逗腔、揚歌、江湖和小調等四類。也稱為「福州戲」。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閩劇(閩東語平話字:Mìng-kiŏk),也稱作福州戲、福青戲,是用福州話演唱、唸白的福建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以福州市爲中心的閩東地區,也傳播到閩北、閩中以及臺灣和東南亞各地. 閩劇形成於清末,興盛於民國年間. 遠在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戲的演出了. 南宋時,南戲《張協狀元》就是採用福州民間小調《福州歌》和《福清歌》作爲曲牌.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朝廷政要曹學佺因政見不和被降職遣歸故里,閒居於福州西郊的洪塘鄉. 他組織府中僮婢辦起了曹氏家班,邀請儒士文人觀賞娛樂,後人稱之“儒林班”,是爲閩劇的濫觴. 曹學佺本人精通音律,擅長度曲,創研出適合福州方言音韻演唱的新腔. 後來閩劇藝人也稱這種腔爲“逗腔”. 當時文人評論此腔是:“曲向花間度”、“翠管時調鳳”、“新編樂府鶯喉囀”. 清兵入關後,曹學佺自殺殉國,儒林班遂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明末清初,江西的弋陽腔也傳入福州. 因戲班常年流動演出,故被稱爲“江湖班”. 江湖戲的高臺表演藝術與技巧以及前臺乾唱、後臺幫腔、鑼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鬧場面,尤其適合廣大城鎮山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觀賞習慣,因而在民間頗受歡迎,與深受士大夫...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2e9f1d74c5006c160f7c56c020ad10d4 a88658b6c38c005cd883b2cf24049216ef14cb7b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