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望月

ㄕㄨㄛˋㄨㄤˋㄩㄝˋ

shuò wàng yuè

解釋

連續二次合朔或滿月所隔的時間。其週期不定,平均為二十九點五三日。故陰曆一月之日數或為二十九日,或為三十日。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朔望月,在天體測量學中,是指月球連續兩次合朔的時間間隔. 因爲攝動的關係,朔望月的長度大約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動著,長期的平均長度是29.530588天(29天12小時44分2.8秒),或大約是29.5天. 由於月相的變化易於觀察,所以陰曆曆法以其的平均長度作爲一個朔望月. 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反射一部分的太陽光. 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隨着太陽、月亮、地球相對位置的變化,月亮在不同日期裏呈現出不同的形狀,這就是月相的週期變化.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月球總是以一個面對着地球(潮汐鎖定),故雖然月亮被太陽照射時,總有半個球面是亮的,卻由於這半個球面不總是對着地球而表現出陰晴圓缺的變化. 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時刻. 此時月亮處於太陽和地球之間,黑暗半球對着我們,導致幾乎無法看到月亮. 朔日時,月亮和太陽幾乎同時從東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陽光反射到月亮,然後再由月亮反射回來的那部分光(稱爲地照光),也會完全被太陽的強光淹沒. 而當地球處於月亮與太陽之間時,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此時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差180度,即爲. 月相變化的週期...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0db9049abed3a497de886110420b9a7b a87fe9245368f9742b7c859d8f3570001a1bc64b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