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

ㄧㄢˊㄖㄨㄥˊ

yán róng

解釋

可溶性岩石,尤其是碳酸鹽類岩石,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蝕形成的地貌。大陸地區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有此地貌,也稱為「喀斯特」。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中國正式科學術語稱爲“岩溶地貌”,又稱溶蝕地形、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 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爲喀斯特作用. 一般指碳酸鹽巖分佈地區或存在流經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現象. 當雨水或者地下水與地面的碳酸鹽類岩石接觸時,就會有少量碳酸鹽溶於水中. 經過長時期的溶解侵蝕,形成了以地表岩層千溝萬壑爲標誌的地表特徵.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嶇、土壤十分貧瘠,不利農業發展,因此在雲貴高原有「地無三裏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兩銀」的俗諺. 但其千溝萬壑的特色卻十分受到觀光客青睞. 目前巴爾幹半島及中國西南的重慶、廣西、貴州、雲南一帶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 2016年11月24日,陝西省政府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在漢中發現世界級的超級天坑1個,大型天坑17個,常規天坑31個.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亞伊斯特拉半島的的喀斯特高原(當地稱爲Kras,意爲岩石裸露的地方). 喀斯特是位於斯洛維尼亞西南部河谷以南,並延伸到義大利東北角大城鄰近狹長地帶...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9cc11fc3878af9b2f0b1aad9c8e687da a61d83f00f3b08c3899383925f62076f9a7cdfe5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