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朔

ㄓㄥㄕㄨㄛˋ

zhēng shuò

解釋

1.農曆正月一日。

2.古代改朝換代時新立帝王頒行的新曆法,後亦泛指曆法。《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脩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二刻拍案驚奇》卷六:「士誠原沒有統一之志,只此局面已自滿足,也要休兵。因遂通款元朝,奉其正朔,封為王爵,各守封疆。」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正朔是曆法定年定月之基礎. 正者,歲之始也,朔者,月之始也. 一年的第一個月稱作正月,一月的第一日稱作朔日. 因爲計算曆法,確定時間,須要具備天文知識,觀測天文. 因此,在上古之時,計算曆法與授時被認爲是與上天溝通的重要形式,只有部落領袖和統治者纔有權進行. 甚至於直到清代,私習天文都被認爲是有謀反之意. 所以在中國古代,統治者也常通過頒行曆法以強調自己合法. 在漢代以前的朝代多會採用不同於前朝的正朔,也就是改正朔. 雖然漢朝以後很少改正朔,但改年號與頒曆法仍然是皇帝體現權力的重要手段. 舊時曆書稱為皇曆,蓋因曆書必由皇帝所頒. 《禮記·大傳》:“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 ”孔穎達禮記正義/34疏:“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醜、子所建也. 周子,殷醜,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 ” 因爲正朔是天子權力象徵,所以在王朝更迭之際,奉何正朔也同時表明了政治取向. 例如,孔子在《春秋》中,每年之初必稱“某年春王正月”,《公羊傳》:“春者何?歲之始也. 王者孰謂?謂文...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6b2b1010bd94e68d05e772f2196ec01a a5b41cde0f2c0d9b9146d371952489fd0502ddb3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