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鐙

ㄇㄚˇㄉㄥˋ

mǎ dèng

解釋

掛在馬鞍兩旁,供騎馬的人上馬及騎馬時踏腳的器具。如:「他踏著馬鐙,一躍上馬。」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鐙是一個平底的環形物,用皮帶固定,懸掛於騎乘動物(主要是馬,也包括騾等馬科動物)上鞍的兩邊,供騎者放置雙腳,也可以輔助騎者上下. 有了鐙,騎者更容易在鞍上坐穩,也更容易控制馬匹,從而能夠解放雙手,在馬上做出各種動作,這使騎乘動物在交通、通信和軍事上開始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馬鐙被認爲創造和傳播現代文明的主要工具之一,其重要性認爲可以與車輪和印刷術相提並論. 馬鐙的使用還被認爲導致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誕生. 目前世界存世最早的馬鐙實物,是1965年出土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馮素弗石槨墓中的雙馬鐙,是現存世界最早的雙馬鐙實物,比歐洲出土的早300年以上. 馮素弗是十六國時期北燕鮮卑化的漢人貴族,死於公元415年. 也有學者認爲,真正的馬鐙是由中亞的遊牧民族薩爾馬提亞人於公元前1世紀發明,並很快傳給其他中亞民族. 此外,還有趾鐙、單鐙等類似馬鐙的物品,是否馬鐙的前身,也有爭議. 馬鐙的起源至今仍無定論. 認爲馬鐙的原始形式腳釦(環形物,可以塞入大腳趾)可能在公元前2世紀末的印度就已經出現,適合較熱氣候下光腳的騎者,但腳釦是否馬鐙的前身存在爭議. 認爲,印度中央邦Junapani遺址出土的...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09e92dd9cd7cd0fc5e7e35e0a28e8c2 a5003a83344fa2051455d97990b73748bc9c86d5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