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腳鼓

ㄒㄧㄤˋㄐㄧㄠˇㄍㄨˇ

xiàng jiǎo gǔ

解釋

樂器名,打擊樂器。流行於雲南傣、景頗等族的打擊樂器。鼓身木製,上蒙羊皮,上端較粗,下端略細,呈喇叭狀,因形如象腳,故稱為「象腳鼓」。大者高達一百六十公分,小者三十餘公分。演奏時將鼓斜掛肩上,雙手拍擊鼓面,邊舞邊擊。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象腳鼓(กลองยาว, ) 又稱杯形鼓,泰語音譯為宮揚,或稱宮揚鼓,傣語音譯為光酣咬”,意爲“長尾巴鼓”. 是高棉、泰老民族、老撾的一種傳統膜鳴樂器,中文名稱得名於其形似大象的腳或杯子,常用於舞蹈伴奏. 鼓面以水牛皮製成,有時會在鼓面中間塗抹一層糯米,使其聲音更爲渾厚. 它一般由男演奏者或男舞者敲打,還有兩個人邊敲打中型或小型象腳鼓邊比武的舞蹈. 明朝錢古訓在《百夷傳》中記載“以羊皮爲三、五長鼓,以手拍之”,“三、五長鼓”正是指的象腳鼓,《百夷傳》是最早記載象腳鼓的漢文史籍 . 傳說中,有一馴象師在森林中,聽到大風將空心的樹幹吹得“嗡嗡”作響,芒果被風落,掉入河中發出“嘣”的聲音. 他很喜歡這種聲音,於是將芒果樹鋸成圓木鏤空,按大象腿的形狀做成象腳鼓,模擬象的動作邊敲邊跳,從此有了象腳鼓舞 . 此傳說有可能爲杜撰,“象腳鼓”這一名稱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象腳鼓”傣語爲“光酣咬”,意爲“長尾巴鼓”,現代研究認爲象腳鼓的形態與傣族早期的生殖崇拜有關 .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8bfb28f05c103683bc054357220ebc7 a2af4ecd238392720ed6508ff08b26d62496d27a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