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者

ㄧㄝˋㄓㄜˇ

yè zhě

解釋

1.通報與接待賓客的近侍。《韓非子.說林》:「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之以入。」

2.職官名。秦始置,替國君掌傳達事宜。漢沿之,掌賓讚受事。唐時改稱為通事舍人。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

3.星官名,屬太微垣。《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左執法東北一星曰謁者,主贊賓客也。」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謁者是中國古代官名. 春秋、戰國時代,謁者是國君用來傳達命令的近侍 . 漢代的郎中令的下屬有謁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漢武帝遊宴後庭,公卿不得入,遂改尚書令爲“中書謁者令” ,以宦者執掌文書,簡稱中書令,司馬遷受腐刑後,曾任此官;漢成帝建始四年改“中書謁者令”爲“中謁者令”;東漢時謁者人數減半,以“謁者僕射”為主官. 南朝梁、陳與北齊置有“謁者臺” . 隋朝有“謁者大夫”一職稱,下設司朝謁者、通事謁者、將事謁者謁者等,煬帝復置謁者臺,與司隸臺、御史臺合稱三臺. 唐代無謁者,但以“通事舍人”代謁者之職務.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4996193b43a53e80a6d54b7e7442e98a 9fed5b2909c05aad730b4726b4290cde61396359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