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

ㄊㄤˊㄙㄢㄘㄞˇ

táng sān cǎi

解釋

一種唐代彩色的釉陶。多為貴族陪葬的明器。造形繁多,三彩俑可為代表。以白、綠、黃三種顏色為主,另加上褐、藍、黑及少量茄紫色。胎體先素燒,再多次上釉,於窯中低溫烘烤,釉藥流動互滲,產生豐富多彩的色澤變化。顏色豔麗,簡潔高雅,富含西域色彩,和貴族的豪華作風相符。盛行於初唐至開元天寶年間,安史之亂後漸衰。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種釉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所謂唐三彩,是指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後來也用來泛稱唐代彩陶. 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種,如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但主要以黃、綠、褐(或綠、赭、藍)三色爲主,所以稱之爲“三彩”. 唐三彩不見於古代文獻,直到清末建造隴海鐵路,在洛陽邙山毀損唐代墓葬,發現頗多的唐三彩陶器. 古董商將其運至北京,引起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高度重視,出土的唐三彩被修復成功,引發了收藏熱 . 唐三彩採用二次燒成法. 首先使用白色粘土作胎,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經過冷卻,再於胎上繪以各種釉料入窯進行釉燒.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850℃-950℃)釉陶器,用含有銅(釉爲綠色)、鐵(赭黃色)、錳(紫色)、鈷(藍色)、銻(淺黃)等作釉料着色劑,並加入鉛、鋁作助熔劑. 其釉色互相滲化,加上年代久遠,部分顏色發生變化並--產生新色,具有較高的裝飾藝術水平. 但由於實用性較差,唐三彩主要用於隨葬,即冥器和俑. 唐三彩種類很多,主要分爲人物、動物和器物三種. 人物有文臣、武將、貴婦、男僮、女僕、藝人、胡人等. 動物有馬、駱駝、牛、羊、...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7b98bc75bc9a24ba687cafaca396f3fe 9f383f580b161bb9f42fb27d20f9b0d0b5b1ecf2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