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試

ㄊㄧㄥˊㄕˋ

tíng shì

解釋

科舉時代,會試通過的考生,由天子在朝廷親自面試,稱為「廷試」。科舉時代,廷試第一名者稱為狀元。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科舉時代,會試通過的考生,擇優由天子在朝廷親試。《明史.卷七○.選舉志二》:「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聊齋志異.卷八.褚生》:「後呂以歲貢,廷試入都。」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殿試是古代中國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由唐高宗首創於顯慶四年(西元659年),但規模不大. 後來武則天於天授元年(西元690年)“策貢士於洛成殿”. 後於宋開寶六年(西元973年)成爲定例,由皇帝親自在皇宮中主持;有時皇帝會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這種形式傳至古朝鮮、越南,也由當地的君主或親自、或派大臣主持. 通過殿試錄取的就是進士,其中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把錄取的進士分為甲、乙兩等,到太平興國八年又將進士分為三甲,後為三甲化五等. 殿試第一、二等的稱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第三等的稱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四、五等的稱爲“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甲與三甲的第一名都叫傳臚. 清康熙年間,謹防作弊,大臣之子弟均置為三甲,即最末甲;一甲狀元授官翰林院修撰,榜眼與探花則授官翰林院編修,二甲、三甲進士則分別授庶吉士、主事、知縣等;至二十九日,狀元率所有的進士上表謝恩. 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那人就是後來成為西夏國相的張元;自此以後,殿...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afe2913d3fdcced3798b6194e4a05bec 9cdf742097e953a62c22aeb2399ed10881cfd118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