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曲

ㄅㄟˇㄑㄩˇ

běi qǔ

解釋

最早的戲曲聲腔之一。盛行於元代,分為雜劇和散曲兩類。曲調來源有從唐宋歌舞大曲,宋、金以來說唱諸宮調演變而來,也有大量吸收蒙古胡樂而成。採七聲音階,音樂風格高亢激越,剛勁豪放,不同於委婉柔和的南曲。用韻以中原音韻為主,無入聲,平聲分陰陽,不同於南曲有入聲。現存元雜劇多用北曲組成。也稱為「元曲」、「元雜劇」。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爲散曲和雜劇的合稱. 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漢賦並稱.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麴、唐宋大麴、民間小曲等. 狹義的曲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 曲分爲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爲流行,故後世有元曲之稱. 而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爲自由,並多使用口語. 音樂部分亦有宮調之分,元曲中最常用的有五宮四調. 相對於艷麗的詞,曲較俚俗而有「惡少」之名,鄭騫評:「詞與曲是孿生兄弟,詞是翩翩佳公子,曲則帶有惡少的氣息. 」 雜劇的戲劇形式是由故事情節、曲詞、賓白、科介等幾部分組成. 科介是演出提示,規定表演動作和舞臺效果,賓白就是說白,曲詞是歌唱部分. 元雜劇劇本一般由四折組成,一套樂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樂的單元,也是劇情的大段落. 在四折之外,還可以有楔子. 楔子常常在劇本開頭,相當於序幕,但也可以作爲過場戲放在折與折之間. 劇本的結尾一般有兩句或四句對子,叫“題目正名”,來總結內容. 題目正名最後一句常用作劇本名稱,比如...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e68d893c23249a9e7b2f0d4f077c0803 9bde9885a843778f2b0cd5973f207fcb6386e565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