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陶

ㄏㄨㄥˊㄊㄠˊ

hóng táo

解釋

一種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分布於中國大陸東北、華北地區。質地光滑細緻,有彩色花紋,色紅,故稱為「紅陶」。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紅陶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 . 紅陶是在氧化性氣氛的窯中,以950℃燒製. 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發現的圓底罐,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測試爲公元前6875±240年,爲夾砂紅陶,外表有繩紋. 裴李崗文化(公元前5500~前4900年)中的陶器則多爲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 仰韶文化的各種水器、甑、竈等日用陶器以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現紅色,紅陶器上常彩繪有幾何型圖案或動物型花紋,是仰韶文化最明顯特徵,故也稱為彩陶文化 . 馬家窯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砂質和泥質紅陶爲主,表面彩繪有條帶紋、波紋和舞蹈紋等,製品有炊具、食具、盛儲器皿等. 傣族紅陶製作材料爲當地一種紅粘土,呈磚紅色,配以一定量的沙,拌透揉均,用木棒槌舂、打混合後,用自制的轉盤手工拉坯. 坯拉好後用有花紋的木拍拍上簡單的花紋,放入棚下陰乾,陰乾後即行燒製. 傣族紅陶器具出品和用得最多的是罐,傣語稱爲“莫丁”,一般較大,造型十分別致,用於盛水裝飯,在炎熱條件下能免除腐壞之虞,爲所有傣族人家必備之器. *黑陶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47014dd29ed1fa95ab6a1f051e689afd 98cdc4bd46f672e8485e8aaa4bd49b9a112991a7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