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ㄒㄧㄡㄒㄧㄥˊ

xiū xíng

解釋

修習實踐,多指學佛或學道等宗教方面。他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修習實踐。《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嚴彭祖傳》:「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

2.學佛、學道。《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因為丈夫死了,覺得自己是個未亡人,沒得什麼意興,拿了個修行念頭。」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修行,本為君子修養的實踐活動,又稱作修身. 後來成為專用於佛教、道教的宗教術語,指稱其用精神或行爲的鍛鍊,藉以悟道的方法,如打坐修禪、冥想、修懺、念經、唸佛、行善等等 . “修行”一詞在古時已有,義爲君子修養德行,或美好的德行、操行(修是裝飾、完美、高長之義) ,常簡稱作“修”、“爲”、“行”等. 如: *君子修德行: **《莊子·大宗師》:「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 」 **《韓非子·問田》:「臣聞服禮辭讓,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又有臧逢世,臧嚴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 」 *美好的德行: **《呂氏春秋·贊能》:「叔敖遊於郢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 」 **漢劉向《說苑·善說》:「願大王選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爲吏. 」 後佛教、道教將“按照教理踐行”稱爲修行、修道等,並逐漸成爲“修行”一詞的主要詞義. 佛教中的修行(caryā,義爲行動、行爲、實行;或साधन,義爲修習、令成、實現;;或;;🇯🇵或🇯🇵;🇰🇷),是來源於印度沙門思潮中婆羅門教、耆那教、錫克教等的共同概念;佛教的修行屬於“教理行...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5f135b823331daad8d12b1f68460063c 9716f6b87c493ddda1ac2390745f8a99ea4987ce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