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部首 | 部首以外筆畫 | 總筆畫 | 邑 | 6 | 9 |
---|
jiāo
城市周圍的地區。例郊外、市郊、郊野
[名]
1.城市周圍的地區。如:「市郊」、「荒郊野外」。《禮記.曲禮上》:「四郊多壘。」唐.杜甫〈野望〉詩:「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2.古代祭祀天地的典禮。《禮記.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
3.地名。春秋時晉國的屬地。約在今大陸地區山西省虞鄉縣境。
郊,或作郊商、行郊 ,另有頂手、九八行等稱呼,為臺灣清治時期遍佈於臺灣各地的商業公會組織,組織成員多為船商或聚居港口的商號. 在清代中葉行郊面臨臺灣河口淤積、鹹豐朝後因西方勢力開辦洋行等問題 ,發展往下,1937年後因中日戰爭爆發、1949年後又因臺灣海峽兩岸呈現長期對峙的影響 ,行郊的商業功能漸趨萎靡,已至消亡. 現行郊組織多轉為祭祀水仙尊王、天上聖母或關聖帝君的宗教團體而存續迄今. 「行郊」源自於中國古代的「行會制度」:其原型可追溯魏晉南北朝之際,形容「工商貨殖之民聚居於都市」的「行」,但「行」此一名詞實際出現於隋代,而在唐、宋之際才發展成熟. 元、明之後,「行」這類同業組織已經非常普及,但稱呼並不固定,作「會」或作「幫」時有不同;又若這類同行所興建的建築設施,則又統稱為「公所」或「會館」. 康熙廿三年(1684年),臺灣、澎湖被納入大清帝國版圖之後,隨著福建、廣東移民陸續湧入,因應兩岸貿易風氣盛行 ,也將原鄉「同業公會」的制度帶入臺灣. 臺灣的商人為避免惡性競爭、保障自然利益使然,大多採聯合同一地區的商人組成幫會,而此幫會在臺灣則稱作「郊商」或「行郊」. 臺灣最早有...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0a8c4801176a5bf0667c79f044d3c752 | 952bd8d5ae021de39665e18406f9740c315d2a7a |
什麼是雜湊 |